中新网赤峰9月14日电 题:“小社区”里“大团结”,探访内蒙古多民族聚居社区
“无论走到哪里,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歌舞,吸引了社区居民和参观者的目光。这是十余位乌兰牧骑队员正在排练。
9月8日,社区居民在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室内排练歌舞。 记者 孙翔 摄
党群服务中心是临潢家园社区的“心脏”,集合了医保服务、法律咨询、理论宣讲、科普宣传、民情恳谈等多项功能。这个空间更是社区居民的“大学”,一周七天均向民众开放,歌舞、书法、刺绣等都有单独的教学区域。近日,记者随中国记协组织的调研活动走访此地。
9月8日,居民在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练习刺绣。 记者 孙翔 摄
“我们社区居民有12000多人,多民族组成的家庭有1300多户,占到总户数的31%。”据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介绍,社区内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畲族、朝鲜族等13个民族的居民。团结、融合、包容已成为社区文化底蕴。
“这里学生没有学费,老师没有报酬。”退休教师、蒙古族书法爱好者朝格吉勒图每周会来社区教授蒙汉双语书法。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文化,他发挥自己精通蒙汉文字的特长,练习“蒙汉合璧”书法。
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蒙汉合璧书法更兼具民族融合特色。朝格吉勒图在传承古代蒙汉合璧书法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书法的要求和特点,将蒙汉两种书法融会贯通。
“蒙汉合璧书法洋洋洒洒,将蒙文和汉字放在一起正如蒙汉民族融合一样,和谐共生。”朝格吉勒图说道。“蒙汉合璧”书法作品,通常按照蒙文和汉文的书写习惯,从左向右为蒙文,从右向左为汉字,在中间处落款。
“与人为善、与邻为友。”社区汉族居民崔立军也常来听朝格吉勒图教的书法课。崔立军有书法基础,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均有功底。在社区融合氛围的影响下,他也会学习蒙文书法,在节庆时写“新年好”等祝福语送给邻里。
赤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地区,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始终伴随着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在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四处可见蒙汉双语的内容;还设有“民族融合小课桌”、不同民族习俗的介绍展板、多民族服饰展示等。
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展示民族服饰。(临潢家园社区供图)
“我们都在一起打球、跳舞。”社区汉族居民宫彩珍经常来社区活动室打乒乓球。谈起与多民族邻居、队友的相处之道,她倾向于把“尊重”放在第一位,尊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了解其历史文化。(完)
中新网金华9月14日电(董易鑫 吴旻)14日,位于浙江金华东阳市横店的文荣实验学校上课铃声响起。只见,教室里的一年级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上起了戏剧课,揣摩、扮演戏剧人物。
横店目前集聚影视企业1800多家,累计接待剧组近4000个。从1996年为电影《鸦片战争》建设拍摄基地拉开发展影视产业序幕至今,当地已基本形成影视全流程产业链。除本地住户外,横店也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口在此安家。
文荣实验学校的老师为学生讲解一些影视作品。吴旻 供图
文荣实验学校内有不少学生的家长是影视行业从事者。“我是因为爸爸常年在横店拍戏,所以转学来的。”三年级学生何逸辰说,之前,他只在探班时看过父亲演戏,没想到自己也能演。“在学校上戏剧课真是太有意思了。回去我还能和爸爸交流‘表演心得’。”他说。
在横店这片拍摄热土,随处可见“荧幕面庞”,文荣实验学校亦不例外。该校三年级学生陈天雨曾在《长相思》《当家主母》等多部影视作品中亮相,饰演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许子言一角最为“出圈”。
据了解,文荣实验学校近年来开设了戏剧课,还有影视鉴赏、表演、口才等相关课程,并尝试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和编程等科目中渗透影视教学方式,让学生以综合性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文荣实验学校学生参与剧目演出。吴旻 供图
为丰富影视教育活动,该校开设了中文戏剧社、英语戏剧社、音乐戏剧社等多个“教育戏剧”学生社团,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每年还会举办艺术节、英语节,让学生有充分体验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出学校,走进剧组,进行影视实践和体验,并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拍摄基地,去感受影视文化。
该校戏剧课教师何翔介绍,学校在剧目的选择上会优先选择教育部推荐的优秀影片,“在这些片源库中我会先观看,再挑选适合学生的影片,并制作相应的教案。目前,比较成熟的剧目有《马良治皇帝》《丰碑》《拔萝卜》。”他说,优秀的影视再加上适龄的影视教育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其综合素质。(完)